修电车后果最严重汽服老板直言:修车30年不敢碰电车怕一无所有
以前,行业通常将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门店归为两类:一类是明显疏于管理的老店,以那些长期疏于维护、环境脏乱的街边老店为代表;另一类则是安全意识整体薄弱的门店。
近期,安徽阜阳一家4S店发生了严重火灾,备受业内关注,有说法称此次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或高达百万”。
事故发生后,厂家回应称情况“属实”,但具体原因有待官方公布。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有内部人员表示:“确实是起火了,线路老化导致的起火,但不知道是哪个位置”;当地同品牌其他店的人员也向记者证实:“是夜间发生的火灾,这家店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了,本来打算是要翻新的。”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仅烧毁了一家经营多年的4S店,也为整个汽车服务行业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
众所周知,传统生意模式中,容易引发汽服店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多与违规动火、线路老化、油品泄漏等可见、可防的老问题有关;而在新能源领域,风险则源于更隐蔽的系统性技术壁垒,如电池包的结构风险、高压电作业规范以及专属维保工具和知识的缺失,这些都给门店的安全防控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10月26日凌晨,安徽阜阳市颍州区长腾飞路的一家4S店发生大火。网上流传的视频及照片显示,现场火势猛烈,整栋建筑几乎被大火吞噬,最终烧得只剩下焦黑的钢结构框架。
据媒体走访得知,火灾发生时4S展厅内停放了20多辆待售新车。虽有员工表示车辆“没有全部烧完”,但按主流价位10万-20万元/辆计算,仅车辆损毁的金额便不止百万,而这也是这场火灾造成的核心损失。
此外,加上建筑与装修、设备与系统和后续重建期间的间接损失,火灾对这家4S店的总体现金流冲击大概率超过几百万,严重的话“过千万”也不是不可能。
10月17日,晋城一家汽修厂维修期间发生火灾,起因是修东西的人违规吸烟,且初期使用了错误的灭火器,暴露出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的严重缺失;
深圳一家汽修厂因电动工具内的充电电池起火,导致维修车间被大火吞噬,现场设备尽毁。店主称,苦心经营四五年的厂区因一时疏忽“从无到有,又回到一无所有”;
稍早前,江苏南通某长安汽车服务站维修站内车辆起火,幸得工作人员处置及时,未造成更大损失;
火灾是汽服店最常遇到的生产事故。按照一贯认知,春夏季节是火灾高发期,但近期秋冬时节的一系列事故表明:凡是涉及安全生产,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可放松警惕。
业绩压力当前,为完成业绩目标,很多门店赶工、加班成为常态。疲劳作业下,员工的一些操作可能就会变形,比如简化流程、违规操作,为事故埋下伏笔。
而这个阶段,也是老板管理重心最容易发生偏移的时候。关注点和精力会更多倾向于“追业绩、保交付”,对作业现场的安全巡查、细节管理和员工的警示教育难免被削弱,对一些安全风险隐患也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地发现和纠正。
另外还有季节的影响。秋冬季节虽没“柳絮”、“高温”,但天干物燥叠加汽服门店的业务特性,生产风险其实也不小。
其中,与“电”相关的隐患最常见,且若发生往往造成毁灭性后果。大多分布在在三方面:
这包括老化破损的线路、功率过载的插排、以及气动工具或举升机等设备内部的电机短路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老问题”,在秋冬干燥季节,如果出现电火花,点燃周围的油污、纸箱或轮胎,便会引发灾难性后果。
此外,冬季马上就要来临,门店或员工可能会使用一些大功率的取暖设备,然用电负荷激增极易引发线路过载、电器老化等问题。而店内车辆、货物密集,任何一点小火苗都可能在通风不良、通道堵塞的环境中酿成大祸。
另一种是“电瓶车充电”。曾经扬州一家汽车维修厂突发大火。起火原因是“车间里停放的一辆电动车,在充电的过程中突然起火,引燃了停在旁边的两辆豪华轿车”。
还有就是“电车”。这也是这两年汽服店面临的全新且极端的风险,关键是从目前情况去看,很多店对此准备不足。
结合上述事件显而易见,当前汽服行业的安全事故呈现出“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的结构性特点。
一方面,线路老化、违规作业等传统隐患依然突出;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辆维修、锂电池工具管理的新型风险持续加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火灾具有突发性强、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易复燃等特点。
尤其是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火灾,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丝毫没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短短数十秒内就能燃烧整个车辆,且需要用大量的水持续冷却才能减小火势,扑救难度极大。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报道过一起案例:一家品牌授权维修店的技工在拆卸待维修电池包时,作业不到10分钟电池突然爆燃,火焰剧烈喷射,最终造成4台车完全烧毁、1辆部分烧损,维修车间及内部物品也损毁严重。
此外,汽车服务世界及别的媒体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也汇集了大量对“新能源维修”的负面情绪:
“你修你的破电车着你的火,别把消防招来,让不修电车的修理厂跟你们一起背锅。”
客观来看,上述观点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但其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行业在时代转折点上的真实焦虑。
撰文期间,汽车服务世界调研了部分普通门店在日常经营中接触新能源车的情况,普遍得到了肯定答复。
江苏一位以维修业务为主的老板表示,今年接到了新能源车的补漆业务,另外还给老客户的新能源车补过胎、做过钣金;
F6大数据研究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从2024年一季度到现在,门店的新能源进厂台次占比一直增长,市场渗透持续加深。
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传统燃油车的产值和台次同比继续下滑,降幅均为7%,而新能源车型的进厂台次全部同比增长,其中三季度的新能源车进厂台次占比已超过10%。
但同时,汽车服务世界也观察到一个核心问题:尽管新能源售后业务量持续增长,但汽服店相应的安全防护意识与措施却未能跟上。
当汽车服务世界问到是不是已按规定取得新能源维修资质、员工是否持有高压电操作证等专业证书时,多位老板并未明确回答。
而另一位老板直言:“知道有风险,但送上门的基础业务总不能不做。真正涉及高压系统的核心维修,我们是不碰的,也不敢碰,而且也没怎么遇到过”。
显然,由于业务量总体偏少,且相关资质的办理费钱、费时、费力,许多汽服店对此意愿并不强。
在此情况下,能在承接业务的同时,主动进行风险警示和员工教育,已是一些普通汽服店比较正向的应对方式。
例如上海洗车店老板就在聊天中提到,“我前段时间还看到了洗特斯拉的那个纠纷,专门提醒员工要注意点,怕出事;火灾这种消息我更是每次看到都要跟员工说两句。”
站在媒体观察的视角看,这种有限接触、口头警示的经营策略,在当前行业转型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方面,新能源车的独特技术和构造,做洗美、补胎等基础项目尝试问题不大,但若前置完成资质认证、设备采购、场地改造等能更好保障安全生产的工作,却需慎重衡量投入产出比。
另一方面,新能源业务至今仍是“未来收益不确定,当下投入很确定”的存在,在相关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鲜有汽服店敢于进行这样的豪赌。更何况,很多时候这不单单是资金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以忽视,新能源业务为门店带来了全新的风险维度,远非传统的安全事故防范经验所能覆盖。
而资质体系的缺失,绝大部分时候意味着从员工培训到应急处置的整个链条都存在薄弱环节,若发生意外,门店将面临巨大的法律和赔偿风险。
二是定期更换安全手套、防砸劳保鞋、护目镜、耳塞、灭火器以及防静电工作服等必须装备,避免因老化或失效导致伤害或没办法预防伤害;
三是规范作业流程并按时进行检查硬件设备。可将设施安全检查纳入5S/6S管理,制定《设备点检表》,明确检查项目、检查周期及责任人,对电池与电路、废机油存放、甚至是轮胎充气等危险场景,更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
四是意外险是底线,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免得一场意外让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打水漂。
全国及区域连锁,包括一些规模型的中大型维修企业,除了有自己的设施安全管理体系、用工保障机制等外,普遍还会有一套系统性降低日常经营风险的解决方案,所以在上述方面完成度较高。
但对绝大部分单店来说,受限于资金、人力和管理经验,其风险往往源于日常管理中的细节疏漏,其破坏力远超经营压力。
不允许无资质的员工维修新能源车,过程中一定反复检查自身的实操细节以及车主有没有隐瞒的车辆隐患,比如询问有没有底盘磕碰、电池进水等历史问题;
员工需掌握灭火器使用方法,避免重现晋城火灾中因用错灭火类型而加剧火情的错误。此外,必须确保灭火器在有效期内。许多门店的灭火器配置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检查”,实则沦为摆设;
即便汽服店暂时没有计划涉足新能源三电维修等核心业务,这些基础配置也要准备到位,目的是应对新能源车进店后也许会出现的突发风险,是保障员工安全的关键物理防线。
而在控制业务边界方面,汽服店老板需要明确并向员工反复强调一些“服务红线”。
在展开服务前,需要向车主二次确认一些车辆特殊模式的状态,比如特斯拉车辆的洗车模式是否开启。
另外,上述检查与确认过程必须留下书面或影像记录。这不仅是对车主负责,更是门店在发生纠纷时保护自身的重要证据。
倘若店内没有覆盖全流程的高清监控,可以培养员工养成使用带时间水印拍照的习惯,完整记录车辆进店时的一些核心位置的状态,比如底盘状态、仪表盘报警信息及关键交接环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特朗普: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北约前秘书长:北约不会为乌克兰问题与俄进行武装冲突
儿童电话手表成中小学生“社交硬通货”!催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首发安全分级体系,第四阶段安全要求全面超越“新国标”
638栋楼的灯光秀,与滕王阁的千年对线亿元 空港文旅区推介会在成都双流举办
《明日方舟:终末地》制作人访谈:面面俱到/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明日方舟:终末地》制作人访谈:面面俱到 旌影 2025-11-1...

